專題文章

蓮座山之大事紀

2144
次閱讀

蓮座山觀音寺距離在大溪鎮中心約二公里的山巔,獨峙大漢溪頭。因地形似蓮花出水,故稱之。
據大溪傳說:「嘉慶初年有一位來台高僧路經此地,讚嘆蓮座山的地理形勢絕佳,而且風景清奇,便結草庵住了下來,當高僧弘法時,頑石竟能點頭云云。」
本寺最遲應於嘉慶三年草創,寺廟僅止草庵類的小廟宇,隨著大溪墾物不斷發展,觀音寺才由草庵,慢慢改建成傳統廟宇的建築規模。



四腳拜亭900600.png
●嘉慶六年(1801年),廣東籍墾民鍾房緒見此地風景明媚,乃募建寺宇於其上,奉祀觀音佛祖,稱為蓮座山觀音寺。
●道光十三年(1833年),粵籍信士有感神恩庇佑,捐獻田地作為寺產,以田地每年收益作為該寺日常費用,因此香火大盛、信徒大增。
●道光十五年(1835年),墾民鍾長三、鍾天富等人發起捐貲重修。此後,寺產日多,信徒益眾,信徒們乃紛紛組織「觀音會」,不僅在人力、物力上相互濟助,更多方協助寺廟進行祭祀、寺務管理等工作。
●咸豐五年(1855年),觀音寺募資整修,現今仍留有當時重修遺跡者,包括山牆、窗櫺、護龍等。
●明治三十七年(1904年),因廟宇破損嚴重,大溪街總理呂建邦會同地方人士鍾會雲、邱玉來等人發起大溪郡管內信眾勸募活動,進行大規模整修,除重修正殿以外,並增築四角拜亭及左右附屬家屋,整修工程直到明治四十年(1907年)方告竣工。
●大正十四年(1925年),呂建邦、邱漢蓮、簡水龍等人又再募金徹底修繕,使寺院益見宏麗,倍增莊嚴,並於正殿山牆墀頭下刻有「一品名山」、「萬年福地」之對聯。
●昭和九年(1934年),再次修建拜亭、正殿等,原為四角拜亭,改建為八卦式重檐拜亭,形成現今之寺貌。

八柱拜亭原始900600.jpg
●民國七十四年(1985年)內政部審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蹟。
●民國八十九年(2000年),以民國二十三年修建時的古蹟樣貌,進行修復工程。此次修護計畫經民國七十六年時完成調查研究,后於民國八十四年八月再委託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,依據《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》採用原用或相近的材料,以舊制新作之傳統建築工法,進行設計及監造。於民國八十七年三月申報施工,並在民國八十九年八月驗收合格,修復後可謂為北部十分珍貴的文化資產之一。
●民國九十一年(2002年),因台四線的「崁津大橋」通車,大溪市區通往觀音寺的道路變寬、交通更順暢,平日、假日遠道而來的香客亦因此增加,使得蓮座山的香火更旺盛。
●民國一百零一年(2012年),榮獲桃園縣政府頒發「公益寺廟認證標章」。本寺隨著信眾遍部北中南,累積之善款更積極參予公益活動,民國九十六年起每年亦榮獲各項公益獎章。
●民國一百零二年(2013年),由內政部舉辦的全民百景投票,入選為台灣具指標性的「宗教百景」之一。反映出蓮座山觀音寺為早期桃竹苗地區先民來台墾荒的發展脈絡,極具歷史意義。